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十四五”创新创业高地建设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cxzkjj-/2023-1121002 公文目录:增动能培育创新主体 发文日期:2022年06月09日 主题词: 文  号:楚政通[2022]30号 成文日期: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楚雄高新区管委会:

现将《楚雄州“十四五”创新创业高地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68

(此件公开发布)

 

 

 

 

 

 

 

 

 

 

 

 

楚雄州“十四五”创新创业高地

建设规划

 

 

 

 

 

 

 

 

 

 

 

 

 

 

 

20226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展望 2

第一节  发展基础 2

第二节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7

第三节  面临的发展机遇 11

第二章  总体思路 16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6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6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7

第三章  双核引领提升行动 19

第一节  加快楚雄国家高新区转型升级 19

第二节  创建元谋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22

第四章  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行动 25

第一节  绿色能源产业 25

第二节  生物医药产业 27

第三节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产业 29

第四节  传统优势产业 31

第五节  数字经济产业 32

第五章  创新创业主体培强行动 35

第一节  加大创新主体培育 35

第二节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37

第三节  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38

第四节  支持重点人群创业就业 38

第六章  创新创业人才引培行动 41

第一节  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引进 41

第二节  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42

第三节  加速技能型人才培养 43

第四节  推进人才评价激励体制机制改革 43

第七章  创新创业生态优化行动 47

第一节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47

第二节  强化政策供给 49

第三节  优化双创平台 50

第四节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51

第八章  科技入楚行动 53

第一节  深入推进科技入楚 53

第二节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54

第九章  保障措施 55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55

第二节  压实部门责任 55

第三节  加大资金支持 55

第四节  加强监测评估 56

第五节  加强舆论宣传 56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创新创业将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创新创业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实现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楚雄州十四五创新创业高地建设规划》根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楚雄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楚雄州第十次党代会关于打造创新创业高地的安排部署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期间我州创新创业高地建设的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全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全社会创造力,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强创新创业主体、引培创新创业人才,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聚集跨越发展新动力,高质量打造楚雄州创新创业高地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展望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在州委、州政府坚强领导下,创新创业高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创新创业政策不断优化

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推动创新创业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同时,楚雄州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楚雄建设的决定》《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楚雄州加大R&D经费投入(2018—2020)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楚雄州打造全国民族特色创新创业高地行动计划》《楚雄州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实施方案》《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楚雄州科技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楚雄州打造云南省电子商务示范州工作方案》《楚雄州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稳定经济运行30条措施的意见》等一系列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为加快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二、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投入总量为5.19亿元,较2015年增长138.55%,研发经费(R&D)投入强度0.38%,较2015年增长23.68%十三五期间,楚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18年获批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云南省第三个国家高新区。楚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完成建设面积21.53万亩,完成投资54.62亿元。全州建成国家级高新区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1个、省级高新区1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5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59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4个。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实现我州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建成国家和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4个、州级企业技术中心110个。高新技术企业达53户、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84户,均位居全省第四位,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1.8倍、2.9倍。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户,云南省民营企业小巨人5户。元谋番茄”“牟定腐乳”“双柏白竹山茶12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全州创建省、州、县三级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156个,累计有768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质量认证,其中:有机食品67个、绿色食品536个(目前认证数量全省第一)、无公害农产品16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获评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十大名品9个和20佳创新企业5个。

三、科技成果支撑产业能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围绕全州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宽幅钛带卷的产业化生产,超软钛、单晶硅切片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水稻品种选育能力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全州共育成省审定合格品种33个,其中:13个品种获国家新品种权保护、3个品种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成为我州和云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我州企业2项发明专利获十八届、十九届中国专利奖,有9项发明专利获云南省专利奖。十三五期间,楚雄州专利年申请量在全省进入千件以上的州市行列,累计申请专利5739件,是十二五2.7倍,专利授权3692件,是十二五2.5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7件,较十二五末的0.63件实现增长翻番,排名居全省第四;全州申请商标12395件、注册商标7636,十二五3倍,有效商标注册量突破万件达11313件;全州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8个,驰名商标4件。成功创建全省第一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全州58家企业被列为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对象,8家企业通过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6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企业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全州有26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有200项科技成果获州级科学技术奖。

四、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

十三五期间,全州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积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两个十万小微企业培育工程、云岭大学生创业促进计划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不断显现。通过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2.28万人,带动就业6.69万人,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99亿元,发放贷款金额是十二五时期的2.5倍;共为222名创业大学生给予无偿资助、场租补贴、二次贷款政策等一次性创业补贴1224万元;承办两个十万微型企业扶持1420户、扶持4260万元;累计开展创业培训1.01万人。全州企业总量突破4万户,市场主体总量已达19.4万户,较十二五末期的11.2万户增加8.2万户,增长率为73.2%。楚雄州每年均举办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累计组织400余户企业(团队)参加了6届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共有80余个项目获得省赛奖励;组织举办了6届楚雄州创新创业大赛,累计有200余户企业(团队)参加了大赛,共有50余个项目获得大赛奖励;举办了2届科普讲解大赛,我州选手代表云南省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科普讲解员大赛,获得大赛三等奖。大力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发挥南华县全国第二批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和禄丰土官返乡农民工省级创业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依托农村资源优势返乡创业,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彝州特色的农特产电商、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创业典型和致富能人。

五、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

积极加快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全州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众创空间5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星创天地8个、州级星创天地10个。共建成全国科普示范县1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个、云南省科普示范县3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9个,创建科技示范基地300个、科普示范村314个,发展科技示范户6万多户。

六、创新创业开放合作不断深化

十三五期间,充分利用沪滇合作、教育部六所高校对口帮扶、科技入滇等平台,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围绕全州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和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我州与省科技厅共同开展科技入楚,并将科技入楚向全州10县(市)延伸,成功举办了四届35场科技入楚对接会,向外推介科技需求项目1644项,签约项目560项,签约投资达1713.95亿元。建立了钛、核桃、蜂蜜和调味品(腐乳)4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云南楚雄工作站,与南京大学共建了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楚雄国家高新区分园。

七、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五年来,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了《彝乡英才培养工程8个实施办法》,突出打造楚雄州人才培养工作品牌和特色;充分发挥楚雄师范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楚雄医专、楚雄技师学院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导师库建设,积极建立本地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定向培养和终身职业培训机制,加快高技能人才由数量型质量型转变。全州共选拔培养彝乡科技领军人才、彝乡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彝乡电商创业人才、彝乡企业家等彝乡人才462人。引进蓝火博士生工作团32名博士生到我州开展服务工作。目前,全州累计建成各类院士专家工作站238个,总数排名全省第二位;有国家创新人才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1人,入选省级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11名、省级技术创新人才7名、云南省创新团队1个;有省级科技特派团2个、省级科技特派员929人,在全省率先实现科技特派员贫困村全覆盖。

 

第二节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州创新创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创业担保贷款继续优化,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明显提升,示范基地引领作用继续增强,双创舆论氛围更加浓厚,为创新创业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创新水平偏低。国家级和省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双创示范基地等双创平台偏少;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普遍偏低,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较少,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还未实现零的突破;自主知识产权总量少,高质量发明专利缺乏;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不明显。

(二)研发投入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不足,十三五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较十二五增长2.77倍,但研发投入强度跟不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全州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38%,不到全省平均水平1.0%的一半、全国平均水平2.4%的六分之一,在全省排名第12位,与全省排名第一位的昆明(1.79%)相差1.41个百分点,还处于使用技术的起步阶段。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低,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投入的仅有63家,仅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9%。财政科技投入不足,全州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0.56%,约为全省平均水平0.93%的五分之三。

(三)高层次人才缺乏2020年,楚雄州人才资源总量为23.41万人,仅占人力资源总量的10%左右,人才贡献率为17.1%,低于全省18%的平均水平,低于全国(33.5%16.4个百分点,楚雄州人才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全州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为2541人,仅占全省R&D人员总量95071人的2.7%科技人才队伍总量少,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较为缺乏,创新型企业家群体急需发展壮大。

(四)创新主体不强全州市场主体总量接近20万户,但是其中创新型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绝大部分仍处于价值链低端,科技创新支撑不够有力、创新动力不够强劲,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全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为53户,仅占全省1679户的3.16%,全州没有一户主板上市企业,也没有一户独角兽企业。

(五)创业环境不够优。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8.9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累计5.72万人,扶持自主创业人数2.28万人,创业带动就业人数达6.69万人,就业质量稳步提高,但总体来说创业基础相对薄弱,创业发展中介机构和服务平台数量不足,服务专业性、精细性、全面性有待提升。科研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妇女等创业主体创业积极性不够高,全民创业氛围不浓,迫切需要加强创业政策供给,改善创业及营商环境,努力形成推动全民创业蓬勃发展的合力。

二、面临的挑战

(一)创新创业发展同质化带来的挑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创新创业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各种类型的支撑服务平台不断丰富,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氛围愈加浓厚,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和改善民生、实现机会公正、公平和社会阶层的纵、横向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存在生态环境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各种规模企业之间融合发展不充分、创新创业区域深度合作欠佳、协同创新不到位以及部分政策落实不及时等问题,导致国内、省内创新创业行为同质化严重,各种类型的经济功能区围绕中高端产业的建设和人才等高端要素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种激烈的区域竞争给创新创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提高了创新创业体系供给水平优化升级的难度,如何对创新创业发展进行新的布局、革新,走出同质化将是未来楚雄州创新创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挑战全国各省(市)及省内各州(市)创新创业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呈现巨大贫富差距。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显示,我国东西地区的创新能力差距在缩小,但南北地区的差距在拉大。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东部沿海省份及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依然是创新能力领先地区,重庆、陕西、四川、贵州等西部地区追赶势头迅猛,创新步伐在不断加快,东西地区的差距在缩小。但南方地区创新能力提升步伐快于北方地区,在排名前20位地区中,南方地区占13席。

从云南省内来看,2020年,全省16个州(市),R&D经费支出超过20亿元的只有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和红河州;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也只有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和西双版纳州;昆明市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69.4%以上,高级技术人才占比为全省的61%以上,专利申请量占云南省专利申请总量的65.5%,授权量占云南省专利授权总量的64.1%PCT国际专利量占全省的9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71件,楚雄州万人发明专利仅为1.27(云南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85件)。云南省各地区研发经费投入、知识产权水平、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分布极不平衡,昆明一枝独秀,其他州(市)研发投入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同一片区的临近省(市)和同省内临近州(市)存在地缘相连、血缘相亲、文缘相习、经济相融的紧密联系,容易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同构等问题,加上已经形成的创新创业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情况,发达城市对周边城市的极化效应将更加明显。如何应对区域多重竞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合作共赢,走出边缘化”“极化”“同质化将是未来楚雄州创新创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人才竞争带来的挑战沿海发达地区及中东部发达城市对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虹吸效应更加明显。《楚雄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表明,2020年,全州总人口241.67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26.74万人,城镇人口和乡村户籍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等经济发达地区流入集聚,使得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各省区主要城市群等区域的人口集聚度加大,这些区域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楚雄州地区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慢,不能形成因经济的大发展和产业结构大调整而引发人才需求的大环境,在人才竞争环境中处于劣势,既不能大力吸引外地人才来这里施展抱负,又使得本地现有一些人才因英雄无用武之地而被闲置,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青年人才、技能人才、专业人才,为求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千方百计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给本地人才短缺带来严重挑战。

 

第三节  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形势。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但是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许多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方面,为数不多的以我国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在国外布局时,一些零部件生产方面拥有关键技术的国外供应商可能会对整条产业链“一剑封喉”,在国际科技战、贸易战中某些“卡脖子”技术的断供、脱钩更会导致整个产业链的断裂或瘫痪;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产业是依靠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价格低)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所处的环节主要是加工装配之类的低端环节,拥有核心和关键技术的中高端环节通常不在我国,所需要的零部件和元器件一般都需要进口国外的中间产品,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经济循环近期遇到的困难,就与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相关。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现产业链国外环节国内替代,唯有依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二)国内形势。从国内来看,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2014双创概念提出开始,我国就掀起了创新创业热潮并不断高速发展。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在创新创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探索和制度创新,在放管服、产权保护、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财税扶持等方面陆续出台具体政策,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系统性的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据《2017-2019中国创业数据报告》显示,三年以来,我国新注册创业企业累计已超270万,创业数量持续高涨。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实现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省内形势。从云南来看,全省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向科技要动力、向科技要解决方案的关键期,创新、创业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正确认识创新、创业促进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作用。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云南省以创新促发展、利用特色优势资源,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营造全社会双创氛围,云南省积极推进双创平台建设,实现创新创业资源聚集,推动云南省创新创业事业发展及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云南省创新创业水平不断发展提升,但整体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显示,云南省创新能力效用值20.92,排名为25位,在西部12个省(直辖市)中位居第8位。西南交大发布的《中国大众创业指数(MEI-2018)》显示,云南省大众创业需求排名第21位、大众创业服务排名第22位、大众创业人才排名第25位、大众创业产出排名第23位,总体排名第23位。

(四)州内形势从州内来看,楚雄州正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蓄积势能迸发期、治理效能提升期,在世界经济格局越发复杂多变和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等背景下,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认真、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谋划好未来发展的重大思路和举措,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围绕楚雄州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发展定位,依托全州的区位、交通、水利、能源、物流、数据五大枢纽优势,全力打造资源节约、绿色低碳、生态环保、创新驱动的创新型楚雄,成为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新名片。

二、发展机遇

(一)国家重大决策战略推进实施带来的机遇。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大决策,支持新一轮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两新一重建设等系列重大政策,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的推进,楚雄州面临多项重大战略叠加、国家和省重大利好政策叠加,以及综合交通、水利、能源、数据、物流五大枢纽建设的加快推进,有利于吸引更多发展要素汇聚,助推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推动重点领域产业链提质、供应链升级、上下游协同发展、产供销紧密连接发展,有利于楚雄州加快打造硬环境先进、软环境优越的创新创业高地。

(二)云南省滇中崛起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省委、省政府提出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楚雄州主动接轨昆明、融入滇中、辐射滇西,将进一步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新优势,构建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动态迭代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楚雄州大力发展两个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五个辅助产业、巩固提升两个传统产业、加快建设数字楚雄,打造创新创业高地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

(三)推进创新创业发展系列政策带来的机遇在双创环境升级优化方面,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在创新载体建设方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中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加快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政策措施。这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意见,为楚雄州高质量打造创新创业高地指明了方向,开辟了发展新道路,创造了发展条件。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和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楚雄和全省重要的创新创业中心目标,开展双核引领提升行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行动、创新创业主体培强行动、创新创业人才引培行动、创新创业生态优化行动、科技入楚行动六大行动补齐创新创业短板,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倡导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激发创新驱动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实现产业发展与创新需求融合,努力把楚雄州打造成云南省重要的创新创业高地,促进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强化政府服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等为主体,优化政务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

坚持目标导向,协同联动发展。围绕高质量打造创新创业高地总体目标,建立州级和县市联动、部门联动、产学研联动机制,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推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强大合力。

坚持重点突破,强化示范引领。以楚雄国家高新区、楚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为核心,培育一批不同类型创新创业示范典型,带动全州创新创业蓬勃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汇集创新资源。充分发挥我州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引入省内外创新创业资源,合作共赢,共同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

 

第三节  发展目标

 

2025年,优化一批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扶持一批创新创业群体和项目,引培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培强一批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主体,签约落地一批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生态显著改善,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大幅提升,双核引领全州创新创业的作用明显增强,产业链与创新链高度融合,新动能加速壮大,建成云南省重要的创新创业高地。

 

 

“十四五”创新创业高地建设主要目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

2025

年均增速[累计]

指标

属性

备注

1

创新创业载体平台(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个)

15

30

[15]

预期性

累计

2

技术创新平台(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个)

25

50

[25]

预期性

累计

3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亿元)

5.19

23.5

[18.3]

预期性

4

各类市场主体(万户)

19.4

40

倍增

预期性

累计

5

国家、省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企业(户)

8

30

[22]

预期性

累计

6

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户)

484

800

[316]

预期性

累计

7

高新技术企业(户)

53

128

倍增

预期性

累计

8

创业就业扶持(万人)

0.42

2.1

[1.68]

预期性

累计

9

创业担保扶持贷款(亿元)

5.7

25

[19.3]

 

 

10

人才引进(高端科技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人个)

/

10

/

预期性

 

11

科技入楚项目签约金额(亿元)

634

1500

[866]

预期性

累计

12

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1

1.59

7.65%

预期性

 

 


 双核引领提升行动

 

加快楚雄国家高新区转型升级发展,争取成为云南自贸区联动发展创新区,建成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创建元谋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力争升级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形成一南(楚雄高新区)一北(元谋农高区)两个双核”,引领全州创新创业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加快楚雄国家高新区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楚雄国家级高新区在全州创新创业的核心作用,着力做好两篇文章,推动楚雄高新区升级转型,加快改革赋权、开放赋力、创新赋能,实现有空间发展、有权定事、有钱办事,打造一心、双核、四园创新联合体,大力推进一区一谷四基地六个产业基地和六个专业园区建设,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转型升级为目标,完善竞争机制,加强制度创新,强化示范带动作用,构建开放创新、高端产业集聚增长极。

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加强关键技术创新。通过设立分支机构、联合共建等方式积极引入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对高新区内新认定的省级、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参照省级补助标准给予补助支持。围绕新兴产业、特色主导产业,以揭榜制等方式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面向国内外征集解决方案,支持高新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平台作用,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和鼓励高新区承载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一批引领型重大项目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构建应用场景,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包容审慎的新兴产业市场准入和行业监管模式,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学研用多方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按照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政策,对科技成果在高新区内转化的出让方、受让方、转化服务机构给予经费补助;对开展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高价值发明专利转化的企业,根据该科技成果新增产值给予补助。支持在高新区内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探索风险分担机制。支持高新区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培育技术经理(纪)人等专业人才,符合条件的技术经理(纪)人可参加相应系列的职称申报评审。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

推进特色主导产业迈向高端。围绕新材料和绿色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绿色化工、现代服务等主导产业,加强创新资源配置和产业集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开展智慧园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配套建设,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发展联通上下游提升产业链水平、强化产业生态系统的项目,运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特色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发挥高新区区域创新重要节点作用,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战略,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新区的交流协作,建立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引入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高新区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鼓励省内高新区加强对接合作,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多种合作机制。

建设绿色生态园区。加大高新区绿色发展的指标权重,推动高新区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实施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在高新区投资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强数字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应用,完善科研、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产城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第二节  创建元谋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围绕云南省打造绿色食品牌决策部署,楚雄州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定位,紧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目标,以实施创新驱动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聚焦区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加速创新资源集聚,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着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促进园区提档升级,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云南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国家级育繁种基地、面向南亚东南亚农业高新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力争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充分发挥楚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协同高效的管理和创新机制。在园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高新技术转移转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完善政策、金融、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机制,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通过创新驱动推动园区发展全面升级。

完善园区建设发展布局。以加快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全面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形成一核心四示范多辐射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楚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科技园区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绿色发展水平。核区:元谋冬早蔬菜和冬季育繁种科技核心区,建设冬早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冬季育繁种基地、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农产品交易物流园、创新创业园、种业创新中心和农业大数据中心。示范区:建设南华野生菌产业科技示范区、姚安精品花卉产业科技示范区、武定鸡产业科技示范区、楚雄绿色食品加工科技示范区。辐射区:通过核心区和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州,辐射全省、周边省市及南亚东南亚。

集聚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协同创新,积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引导鼓励园区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围绕蔬菜、育繁种、野生菌、花卉、武定鸡等主导优势产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种质资源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提升园区的科技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园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州农科院及县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人才、技术优势,引导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园区高度集聚,引领园区科技创新和发展。

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园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强化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加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培育力度,推进园区企业开发、引进、转化、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发展模式,构建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发展体系,主导优势产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品牌化经营和高值化发展,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特色鲜明、品牌优势明显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农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专栏1双核优化提升重点

楚雄国家高新区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2500亿元,在全国综合排名进入前140名,成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成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一心双核四园:一心:以原楚雄经开区规划控制区域为重点,构筑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中心;双核:以楚雄市为核心的楚南产业发展核和以禄丰市为核心的禄武产业发展核,构筑双核驱动”“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四园:楚雄、禄丰、武定、南华产业片区。六个产业基地:一区一谷四基地,即建设世界光伏之都核心区、绿色钛谷、全国一流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绿色钒钛产业基地、绿色铜产业聚集基地、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六个专业园区:建设钒钛钢铁生态产业园、数控装备产业园、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园、工业大麻产业园、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园、生态植物蛋白产业园。

楚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25年,创建元谋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力争升级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元谋核心:区聚焦冬早蔬菜和冬季育繁种,坚持创新引领,强化科技赋能,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核心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和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四个示范区:南华野生菌产业科技示范区,强化野生菌资源保护与利用,大力开展核心菌种保育促繁、保鲜冷冻、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采摘体验,打造云南省野生菌全产业链发展科技示范区;姚安精品花卉产业科技示范区,大力培植花卉产业,推行研发+种养+加工+交易+流通的花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建设成为联结滇中、滇西的花卉产品、农资集散地,面向滇西最大的鲜花交易中心;武定鸡产业科技示范区:围绕武定鸡品种资源和品牌效应,通过强科技、培龙头、抓规模、树品牌和推服务等措施,提升武定鸡产业发展水平和品牌价值;楚雄绿色食品加工科技示范区,以赵家湾绿色食品加工园为主要依托,引导加工型龙头企业向园区聚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特色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食品加工优势,推进园区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辐射区:通过核心区和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州农业产业竞争力,辐射全省、周边省市及南亚东南亚。


 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行动

 

聚焦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产业、数字经济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等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优势产业,围绕创新链布局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对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产业,面向中高端环节进行科技攻关,掌握中高端环节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撑重点产业迈向中高端。

 

第一节  绿色能源产业

 

围绕把楚雄打造成为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总体部署,以硅、钛、铜、钒钛钢铁、先进装备制造等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向精深化、链条化、集群化发展。抓住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利时机,按照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推进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绿色硅光伏、绿色钛、绿色钒钛、绿色铜、清洁能源五条全产业链,支撑世界光伏之都核心基地、绿色钛产业聚集基地(绿色钛谷)、绿色铜产业聚集基地、绿色钒钛产业聚集基地、绿色石化产业基地、风光水储充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六大基地建设,争当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排头兵。

专栏2:绿色能源产业双链融合重点

绿色硅光伏:发挥现有硅产业优势,以楚雄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宇泽半导体(云南)有限公司为龙头,围绕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硅光伏产业链,加强电子级多晶硅和光伏级多晶硅高效、环保、安全提纯技术研发;推进大尺寸单晶硅高效拉晶、细线化应用、薄片化切割、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锂电池纳米级硅负极材料、高转化率光伏发电设备等关键技术研发,打造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硅材料产业基地。

绿色钛:依托楚雄州钛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以产品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动力,围绕武定到禄丰勤丰、土官的带状区域内钛铁矿开采钛精矿高钛渣海绵钛(钛白粉)钛型材(钛合金或涂料)产业链,积极发展高品质高强度高韧性高耐蚀钛合金、钛基复合材料、海洋工程装备轻量化和油气管线用钛合金、高端氯化法钛白粉、钛制品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钛合金深加工过程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快航空、航天、航海和植入类医疗器械、骨关节型材等高端钛材新产品研发,打造成为中国绿色新钛谷和国家钛材料产业综合型绿色发展示范基地。

绿色钒钛钢铁:以低碳为统领,围绕清洁能源利用、球团矿及废钢再制造、数字化智能化节能技术等方面推进钒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快开发应用低碳冶金,碳捕集、封存与应用等突破性低碳技术,稳步提升高炉钒钛冶炼水平,深入推进钒钛铁水提钒炼钢技术攻关;加快钒液电池、钒氮合金等新产品研发。

绿色铜:围绕铜矿采选-阳极铜-阴极铜-铜基新材料加工全产业链,突破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铜冶炼环集烟气综合回收利用治理技术、铜冶炼炉渣综合回收利用技术、酸泥有价金属回收利用技术、污酸砷预处理技术、艾萨炉电收尘技术、铜冶炼余热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复杂含铜物料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复杂铜低电流密度电解技术、废旧线路板破碎热解系统技术及装备等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加快高端精密铜材、铜线材、铜杆、高导新材料等铜基复合材料、高强高导铜合金产品开发。

绿色石化:争取1000万吨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落地楚雄,以烯和芳及延伸加工、高端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石化物流为重点,打造绿色石化全产业链。

清洁能源:打造金沙江下游和红河流域风光水储充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

先进装备制造:依托禄丰工业园区数控装备制造产业园,以云南锦润数控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润霖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龙头,着力推进数控龙门加工中心,炮塔铣整机、光机生产等重点项目,建设国内先进智能化铸造生产车间,提升技术研发水平,打造绿色智能数控装备制造基地;依托大姚工业园区装备制造产业园,以大姚祥华工业股份公司为龙头,以延伸汽车配件制造产业链为重点,以产业基地建设和企业集聚发展为抓手,积极引进汽车及配套项目,打造汽车及零配件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高性能电力设备、电线电缆、智能型输变电设备等产品,做大电力生产基地。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高附加值生产服务拓展延伸,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向研发、设计、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发展。

 

第二节  生物医药产业

 

围绕打造生物医药聚集区、大健康产业聚集区目标,充分发挥我州中彝医药资源优势,构建一核多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格局。围绕原料药生产研发流通和应用产业链,聚焦中药材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药配方颗粒、工业大麻、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仿制药、化学原料药等研发及产业化,建设全国一流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中药饮片生产基地、仿制药生产基地、中彝医药产业基地(中国彝药之乡)四大基地,提升生物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大力发展医药流通企业,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高质量发展。

专栏3:生物医药产业双链融合重点

一核多点发展新格局:一核:依托楚雄市生物医药产业一园四片区,打造产业发展核心。多点:发挥大姚、双柏、武定、楚雄4云药之乡和各县生物医药基地的支撑作用,形成产业发展支点。

中药材种植产业基地建设:围绕优势品种和珍稀濒危品种,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开展生物育种技术、良种繁育技术、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技术研究,利用有机、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手段,推进道地药材科学规范种植养殖生产。4云药之乡为引领,建设500亩连片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30个,省、州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30个、定制药园10个;打造规模在1万亩以上的道地药材品种5-7个。到2025年,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0万亩,道地药材20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基地化率达到50%以上。

生物医药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楚雄市生物医药产业一园四片区(庄甸医药工业片区、赵家湾生物产业片区、富民生物产业片区和苍岭智明小草生物产业片区)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到2025年,医药企业达到100户以上。

民族药(彝药)标准体系建设及品牌打造:在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院,深入开展彝医药的药理、药效、药物加工、组方配伍、用药方法等理论研究和彝医临床经验研究,建设彝药标准体系。着力打造排毒养颜胶囊、生力胶囊、紫丹活血片、红花逍遥胶囊、彝心康胶囊等独家、现代彝药品牌。到2025年,开发院内制剂25个,力争3-5个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晰的品种提升为国家标准。

中药配方颗粒技术创新:开展以中药配方颗粒为代表的中药饮片标准研究制定和产地加工一体化技术开发示范,重点围绕中药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技术、超微粉碎技术、浓缩干燥技术、制剂成型技术、指纹图谱质量分析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研究,推动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解决中药饮片剂型改革面临的中药多成分浸出、服用剂量大、药效与质量不稳定、产业化中质量控制标准难度大等问题,以独特的技术和产品,抢占市场前沿。

仿制药创新发展:支持企业开展仿制药品种研发,在抗肿瘤、抗病毒、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仿制药新产品、新工艺上有所突破。鼓励企业提前布局开发专利即将到期的化学药大品种,争取实现仿制药在国内上市。加速开展化学药品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关键技术研发,在原料药结构、原料药稳定性、溶解度、BCS分类及绝对生物利用度、制剂晶型、引湿性、药品制剂工艺等方面突破一批技术难点,推动仿制药产业发展。

工业大麻技术创新:开展工业大麻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和监管技术研究,加速建设区块链+工业大麻产业管控平台

检测与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第三方质量检测体系,围绕成分、含量、杂质分析、药物残留等积极开展产品成分监测技术研究,提高检测和监管能力。建立从中药材种植、生产、流通到使用的全程追溯体系,鼓励企业自建中药材追溯系统并接入省级平台。

医疗器械产业:以楚雄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为核心,发展敷料、液体敷料、抑菌类产品、消毒类产品、卫生用品等医疗器械,引进一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发一批医疗仪器、设备及医用耗材。

 

第三节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产业

 

围绕把楚雄打造成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按照双核驱动、三山布带、二水聚区、一坝建园、融合发展、集群打造的总体布局,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实施一二三行动,强化一突出、两打造,全力打造一堂(全国知名育种天堂)、一州(云南省电子商务示范州)、八基地(高端蔬菜基地、精品花卉基地、世界级野生菌保育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错季特色水果基地、植物蛋白产业基地、全国最大雨生红球藻基地、调味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提高农业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争当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排头兵。

专栏4: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双链融合重点

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2025年,建设国际一流产业基地10个,国内一流产业基地100个;绿色有机产品认证达400个,建设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达100万亩,绿色有机产品认证达400个以上,小包装蔬菜比重达40%以上,花卉无土栽培面积达50%以上,新建保鲜冷库达10万立方米,创建省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10个。

育种天堂:以打造全国知名育种天堂为目标,创建国家现代种业楚雄示范区,着力建设元谋县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和楚雄市国家西南高原粳稻现代种业园,集群打造国家花魔芋良种繁育基地、国家双低优质油菜繁制种基地、云南花卉智慧种苗繁育基地、云南特色果蔬种苗繁育基地、云南特色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云南特色畜禽良种扩繁基地。种质资源保护利用3年内完成现有种质资源登记,建设2个国家级、3个省级遗传资源保种场,2025年建成楚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种业创新能力提升:建设5个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创新重点实验室、5个种子选育专家工作站,培育一批优质高产和抗逆性强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楚系新品种;繁种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种业基地20万亩,种苗繁育能力20亿株以上。其中元谋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建成5万亩蔬菜、麦类南繁种业基地,楚雄市国家西南高原粳稻现代种业园建成300亩西南高原粳稻育种研发中心、6万亩梗稻繁种基地;种业企业主体培育:引进和培育国家级种业龙头企业1-2家,省级种业龙头企业10产品监管体系建设:以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目标,推进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标准、检测、监管、执法四大功能,加快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农产品监管体系。

绿色高效生产: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及精准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观光和旅游农业山水林田湖草协调生态系统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外销和出口蔬菜绿色有机种植技术研究;开展山地条件下的果蔬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开展主要粮油作物高产多抗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开展畜禽、水产绿色安全高效饲料及粪便生物闭环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集成生猪绿色化、规模化养殖技术,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养殖新模式

智慧农业:实施数字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集成利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动植物生长过程数字化监测研究;推进农业遥感、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快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设农产品溯源平台。

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以解决伪劣产品问题为切入口,突出产地溯源关键环节,加强与高水平区块链技术公司合作,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开展质量追溯场景运用试点。

 

第四节  传统优势产业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优势,加强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创新,重塑烟草和冶金两大传统产业发展新优势。按照省委、省政府全产业链塑造卷烟产业新优势决策部署,鼓励烟草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以技术创新推动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信息化与烟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优质烟叶生产和复烤基地;强化对重点卷烟品牌发展核心技术及新型烟草制品的研发投入,进一步改造提升卷烟配套产业,创新培育卷烟新品牌,持续提高楚雄烟草整体质量和水平。钢铁、铅、锌、铝等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和建材产品为重点,坚持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产业发展方向,突破一批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利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装备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智能化制造水平支撑矿冶、建材产业转型升级。

专栏5:传统优势产业双链融合重点

烟草产业:重点开展减害降焦、特色工艺、细支短支卷烟产品、新型烟草制品、原料保障及新材料应用等新技术研究;鼓励生态安全型卷烟,烟用辅料、香精香料等烟草配套产品研发;开展烟叶育种、种植、收购、调拨、保香复烤、物流等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研究与应用集成,推进烟叶生产智能化机械作业体系建设。到2025年,实施好烟叶创牌卷烟触网工程,5项以上卷烟生产新技术实现突破,研发出1-2种生态安全型卷烟新产品或新型烟草配套产品。

冶金产业:重点支持共伴生、低品位、复杂矿产资源综合高效安全开采、分选技术研究,有色金属尾矿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有用组分梯级回收技术研究,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技术,非高炉炼铁技术,高效低成本洁净钢生产技术,烧结脱硝脱硫技术,冶金工艺过程余热余能高效回收利用等工艺技术研究;围绕铜、铁、岩盐、芒硝、石膏等矿产资源开发,推进数字化矿山和智能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成套智能化协同冶金技术体系与主体装备应用;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提升示范工程,推广自动测温取样、原料分拣、切割等机器人应用。到2025年,10项以上冶金产业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支持5家以上冶金企业开展智能化提升示范工程。

 

第五节  数字经济产业

 

大力推动数字楚雄建设,加快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步伐,用数字为经济赋能、为发展提质、为治理增效,打造滇中崛起数字经济增长引擎。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支撑智能制造发展;推进农业大数据建设、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运用信息化创新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以楚雄州1+2+N全域治理数智化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教育、数字医疗、智慧养老、智慧交通、智慧消防、数字应急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提升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和商务服务模式,活跃一批创新创业主体,加快培育和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高效物流、互联网+现代服务、互联网+创业创新等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拓展互联网与各领域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培育壮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使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新引擎,打造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示范县、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州。

专栏6:数字经济双链融合重点

1+2+N全域治理数智化系统:持续优化提升党建引领“一部手机治理通”系统平台加快全州基层治理应用和数据整合共享,集党务、政务、服务于一体,在全州建立网格化组织体系、指挥体系、服务治理体系、运行管理体系、考评体系,推进我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数据服务平台:推动重大公共信息数据库、重点行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推动实施一批政务、医疗、民生、教育、城市、公安、交通、能源、烟草、环保、林业、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示范项目。

智能制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加快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研发能力,开展智能化装备、工业互联网协议解析、工业无线通信、工业大数据分析、工业安全防护等技术研发和应用。

数字农业: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集成应用,解决农业生产中精准作业、精确控制、全程溯源等问题,大力推进农业种植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建立农产品全过程质量安全可追溯生产体系,健全农业仓储物流数字化管理机制,构建农户、企业、用户一体化的线上销售网络体系;加快楚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数据化暨元谋县数字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

推广应用5G技术:推动5G、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推动5G技术在智慧政务、数字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数字公安、智慧交通、智慧出行、智慧城管等领域的创新运用。

物联网应用:围绕物联网体系构建,推动物联网网关、智能仪器仪表、通信模组等技术研发,提高物联网产品设计制造能力;推进高性能、低成本、集成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传感器技术和产品研发,物联网数据分析挖掘和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专业化物联网应用软件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工业互联网、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等领域的应用创新

区块链产业生态建设:推进科研机构加大对楚雄州区块链技术产业化应用的研究力度,推动成立区块链创新联盟。鼓励本地龙头企业加强区块链技术应用尝试,并建立服务企业的区块链及服务行业的联盟区块链。招引较为成熟区块链企业落户楚雄成立技术公司,协同开展多行业、多领域技术开发,同时引进应用良好的公有链、行业链,助推州内城市管理和产业发展及信用保障体系建设。


第五章  创新创业主体培强行动

 

树牢抓发展必须抓产业、抓产业必须抓市场主体培育的鲜明导向,坚持产业化、市场化方向,既抓存量、又抓增量,实施市场主体倍增、龙头企业培引和招大引强专项计划。以全力打造三张牌、重塑支柱产业新优势、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数字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为重点,健全完善市场主体培育引进机制,激励创业创新,打造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扶持一批高税收高利润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一批上市挂牌企业、增加一批成长入规企业、创建一批知名品牌企业,推动我州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微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枝繁叶茂的局面。2025年各类市场主体实现倍增,总量达40万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户,实现三倍增;新增国家级、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00户;培育国家、省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企业30户。

 

第一节  加大创新主体培育

 

培育壮大工业企业。加强州内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项目、企业、人才、技术在产业园区落地,资金、土地指标、电力保障等要素向产业园区倾斜,着力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市场主体培育壮大、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发挥龙头企业支撑带动作用,引导支持重大项目和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供应链,培育引进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配套企业,推动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三张牌企业,加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完善工业企业成长升规常态化支持政策,加快项目投产纳规,持续推动一批中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快中小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培育更多新领军者企业、瞪羚企业、单项冠军、服务型制造企业、独角兽等优质企业。

培育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健全州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政策体系,培育更多小巨人企业;聚焦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市场主体培育,支持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和融资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创业指导引导,积极协调解决个体工商户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用工等方面突出问题,落实个转企优惠政策,引导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

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培育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业,推动形成一批绿色化、标准化、数字化农业生产、加工、服务企业;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优化扶持政策,强化指导服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快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打造一批货物运输、仓储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数字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第二节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围绕硅、钛、钒钛、铜、生物医药、冬早蔬菜、花卉、核桃、野生菌、冬季繁育制种、畜牧业等领域,集聚创新资源,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联盟,整合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人才资源,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支撑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积极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桥梁作用,探索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多方协同的创新机制,拓宽产学研合作领域,大力推进以实体经济为主、以产品开发为纽带的新型产学研协同模式。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开展项目攻关、人才培养、共建科研基地,共同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推动产教融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支持企业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出题出资委托科技创新平台开发和储备原创技术,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纽带,以产学研联盟为载体,力争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项目管理等公共服务平台和检验、检测、分析等第三方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落地实施。

第三节  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贯彻落实《科技部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省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施方案》,聚焦我州千亿级支柱产业、百亿级传统和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围绕打造三张牌、数字经济,以及生物医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能源、绿色食品、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公共研发服务等功能定位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重点领域企事业单位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对现有科技创新基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联合体、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等基础条件的企业内设研发机构,鼓励、引导转型升级为独立法人的社会研发机构;对已登记注册为独立法人的社会研发机构,积极推荐进入云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

 

 支持重点人群创业就业

 

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盘活人力资本拉动就业,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再就业人员、妇女等重点人群创业就业。

引导高校、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加大创新创业教育,鼓励高校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围绕高原特色农业、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引导和鼓励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人员等社会群体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落实国家创新创业巾帼行动,鼓励支持更多女性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争取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创业专项行动支持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力度,对自主创业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扶,提高培训质量,逐步将培训方式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劳动者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的要求,提升创业成功率;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电子商务等互联网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支持电子商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体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对现有开发区、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创业载体等各类园区整合拓展、优化布局,打造功能完备、环境优良的返乡入乡创业园,南华县、禄丰县建成返乡创业示范县。

积极组织创新创业主体参加国家、省创新创业大赛,精心组织举办州级创新创业大赛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讲堂”“大中专学生发明大赛科普讲解大赛等活动,对优秀参赛项目进行奖励,激发全社会关注、参与、投身创新创业的热情。

专栏7:创新创业主体培强

市场主体倍增:2025年,实现各类市场主体倍增;健全小升高高变强强上市三级培育体系,国家级、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实现翻番。

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2025年,全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服务)收入三方面均实现倍增

产学研协同创新:引进重点大学、科研院所、国内外企业与我州企业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3-5家新型研发机构成为云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

技术创新平台:2025新增国家、省级技术创新平台(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25个。

创新创业大赛:组织举办5届州级创新创业大赛、科普讲解大赛,每年参加国家、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主体(企业、团体、个人)不少于30个。

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各类就业创业信息全州共享和联网发布。建设就业补助资金业务经办平台,推进网上申报、网上审核、联网核查,并实现与财政部门的信息共享。

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10县市分别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为创业园内企业和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创业孵化机会。

社会群体创业扶持: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设一批返乡创业示范县,2025年,扶持各类创新创业社会群体人员就业6万人以上,建设返乡创业示范州。

 


第六章  创新创业人才引培行动

 

深入实施新时代科教兴州战略、人才强州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全方位支持人才、帮助人才,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为楚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第一节  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引

 

统筹区域内行业、产业和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规划,加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人才经费投入及资源整合。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努力引进一批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实施好楚雄州优秀青年专业人才专项招引计划、楚雄州兴楚英才回巢计划等人才招引专项计划,按照我州急需紧缺专业条件,面向国内高校招引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坚持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聚焦重点产业、瞄准紧缺急需,推动政府与市场双引擎引才工作模式,引进一批能够显著助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高水平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和创新团队。健全柔性引才制度,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专家服务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建设,继续引进蓝火博士生工作团到楚雄服务企业。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区为契机,广泛吸引海内外人才到楚雄创新创业。提高人才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与人才引进、培育和发展等相匹配的人才服务保障制度,从全程协办、子女入学、便捷医疗等多方面对高层次人才开展精准服务。探索设立人才引导基金,加大对技术入股持股、技术开发奖励、高端团队和人才等方面的扶持。

 

第二节  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实施好“兴楚文化名家”“兴楚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兴楚企业家 “兴楚名师”“兴楚科技领军人才”“兴楚名匠”“兴楚电商创业人才”“兴楚名医8个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科技、产业、电商、顶尖高技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科学、企业经营管理、农业农村发展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实用人才,积极构筑具有楚雄州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国家、云南省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积极支持我州科技人员申报省人才团队、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科技特派员等,鼓励有条件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积极申报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四个人才专项工程。围绕我州重点产业,落实国家和省产业创新人才”“云岭系列 人才”“高端人才等政策,支持楚雄国家高新区试点创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第三节  加速技能型人才培养

 

大力支持楚雄技师学院、禄丰职业高级中学等州、市县技能人才培养机构加速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打造面向问题解决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政府、产业、专业院校人才培养联动机制。进一步突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责任,支持企业采用企校双制、工学一体工作室”“专业课程+模拟实训+跟踪扶持模式,定向或协同培育一批专业技能型人才。拓宽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推进职业资格与职称、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加大对技能型人才的奖励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对企业职工通过技能培训、提升技能素质取得技能证书的相关人员给予培训补贴。

 

第四节  推进人才评价激励体制机制改革

 

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目的,从分类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标准、丰富评价手段、畅通人才评价渠道、规范人才评价程序、强化政治和品德评价等方面,加快建立导向明确、分类科学、规范有序、公正透明、竞争择优,具有楚雄特色的人才评价体制机制,在全州上下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加快建立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科技创新能力、价值、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片面用论文、专利、项目和经费数量等进行评价的做法,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对侧重于基础研究型人才,以有利于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为目的,着重评价其原创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能力、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等。对侧重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型人才,着重评价其重大核心关键技术价值、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对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人才,以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及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为评价重点。对科技管理服务人才和实验技术人才,重在评价考核其服务水平、技术支持能力和效率。对主要从事社会公益研究的人才,重点评价其围绕产业发展、民生需求、科技决策等方面所提出的研究成果质量、决策咨询价值,决策部门的采纳率。鼓励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办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创业人才申报专业技术职称,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作出重大贡献的可直接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以培育工匠精神,营造技能致富、劳动光荣社会氛围为目的,形成以职业道德和知识技能水平为重点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坚持不唯学历、资历、论文、职称,重能力、业绩、贡献、创新,重点考察技术技能人才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与生产技术难题等方面的能力,研究制定体现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打破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间评价壁垒,促进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人才项目等方面融合发展。

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照法律规定,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剩余部分留归项目承担单位用于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具体分配方式和比例在充分听取本单位科研人员意见基础上进行约定。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所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不作为核定下一年度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等事业单位成果实现转移转化,可在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单位留成部分中提取不低于10%的经费用于技术转移服务人员奖励,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依法依规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兼职兼薪。支持对急需紧缺、业内认可、业绩突出的极少数高层次科技人才探索实行年薪制。扩大科研机构、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权,进一步发挥科研项目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加强科技成果产权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激励,支持科研人员在保证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兼职开展科研、专业课教学活动,可按规定或协议约定取得合法兼职报酬。

专栏8:创新创业人才引培

人才招引:实施好楚雄州优秀青年专业人才专项招引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招引一批符合楚雄州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每年计划引进100人。

人才培养:2025年,选拔培养省、州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团队和技术创新人才、兴楚人才等100人(个);培育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和辅导员300人以上。

技能型人才培养:培养认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7000名;

人才引培平台:2025年,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50个以上。

 


第七章  创新创业生态优化行动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抓好硬环境软环境建设。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掀起政府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力争2025年营商环境实现全面提升并进入全省一流水平,激励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规更加健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形成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到楚雄投资、发展。

 

第一节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提高登记注册效率。优化市场主体登记办理流程,推行当场办结、一次办结、限时办结,实行集中办理、就近办理、网上办理、异地可办,提升市场主体登记便利化程度。持续完善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建立健全 一网通办,精简银行开户程序,进一步压减企业开办时间。落实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承诺制,全面推广一址多照一照多址。落实市场主体歇业制度和市场监管信用修复机制,支持市场主体延长生命周期。全面推行个体工商户登记一部手机办事通办理。

化行政审批服务。围绕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严格执行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分行业分领域清理规范审批前置条件和审批标准,扩大部门和地区间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范围,大力推进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稳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行一颗印章管审批。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4种方式分类推进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推进照后减证,有效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探索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准入准营标准。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排查、系统清理市场隐形壁垒,清理取消对企业跨区域经营不合理限制和企业在资格获取、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差别化待遇,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以依法平等进入。全面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领域监管、信用监管,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严厉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等各类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

减轻市场主体经营负担。健全遏制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国家、省、州出台的取消、停征、免征、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依法查处利用行政资源违规设立项目收费、只收费不服务以及未执行收费减免政策等行为。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严格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商业银行等领域收费,全面清理物流、认证、检验检测等领域经营服务性收费。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

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禁止在法律、法规规定之外要求市场主体提供财力、物力或者人力等摊派行为。加大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力度,完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提升中小投资者维护合法权益的便利度。不干预应当由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价格、内部治理、经营模式等各类事项。

支持创业创新。加强企业帮办服务,加大第三方服务专业公司培育力度,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大贷免扶补创业担保政策扶持,畅通部门、高校、园区、企业、中介机构就业服务共享渠道,健全技能、场地、项目、资金等多环节政策链条,培育和优化创业创新平台,为创业者提供综合性高质量创业服务。

 

第二节  强化政策供给

 

落实好云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创造更好的创新主体营商环境。加强惠企政策归口汇总,提高惠企政策清单更新频次,让企业及时了解、平等享受惠企政策。全面落实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支持创业投资发展等系列减税政策,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缴费负担。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重大创新产品和服务、核心关键技术,充分运用首购、订购等方式采购给予支持。落实企业重大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支持政策。贯彻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有关政策,支持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收益分配、人才评价考核等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抓好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惠民政策落实,继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力度,进一步强化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扶持;以人社政策法规宣传五进活动、创业担保贷款宣传月、招聘会等为契机,通过形式多样、广泛密集的政策宣传、咨询、服务活动,使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创业人员和小微企业,了解掌握创业担保贷款 贷免扶补等创业贷款政策,提高政策普及率和知晓率,达到创业扶持政策广泛知晓、创业扶持数量明显增加的目标,营造社会各界支持创业、参与扶持、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

 

 优化双创平台

 

增强政策合力,聚焦绿色能源、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食品、健康服务、生物医药、旅游文化、现代物流和数字经济等产业推进新型创新创平台建设,健全全链条双创孵化服务体系,推动全州加快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组建方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青年创业示范园、电商创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业工厂、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载体,支持构建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多位一体、上下游产业衔接的创业新格局,支持构建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稳定器接力式链孵化体系,支持打造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孵化链条。支持建设文化创意类和妇女创业专业化创新创业新载体,深入挖掘服饰、刺绣、陶艺、木雕等地方民族民间工艺品发展潜力。支持社会服务机构整合资源,组建创业者+企业家+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人的创业圈子。探索建立跨省、跨州市、跨行业的资源共享机制,开展跨省市、国际战略合作双创平台。加快构建完善载体+平台+服务创新创业孵化支持体系,不断增强双创载体的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营能力。

 

第四节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创新创业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和潜能,力求从人才引进培养、合作交流、成果转化、创新激励等方面有新突破,提升劳动、信息、技术、成果、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形成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新局面。

专栏9:创新创业生态优化

营商环境:落实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巩固提升一颗印章管审批改革成果,落实营商环境红黑榜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全力打造极具竞争力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落实政策措施: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覆盖率100%

双创平台优化:培育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青年创业示范园、电商创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生创业园、星创天地、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创业咖啡等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平台15个以上。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探索设立楚雄州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由财政出资母基金,母基金与社会资金合作,成立规模1亿元以上的创业投资子基金。

创业担保贷款:提高符合条件的个人最高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到2025年,全州共发放新增创业担保扶持贷款25亿元。

信用贷款: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信用贷款的额度规模达到20亿元以上,逐步构建起由母基金、创业投资和金融机构贷款等构成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第八章  科技入楚行动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结合楚雄发展需求,扩大合作范围,拓宽合作领域,深入推进科技入楚,努力成为云南省创新创业开放合作新高地。

 

第一节  深入推进科技入楚

 

借助科技入滇”“沪滇协作”“教育部对口帮扶”“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等平台,深入推进科技入楚。探索州级市场为主政府为辅、市县级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新模式,在州级层面,由州级主管部门统筹谋划、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给予经费支持,由科技中介、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创新创业平台等平台、机构具体承办科技入楚对接会,并负责签约项目的后续跟踪落地,实现科技入楚可持续发展;在市县级层面,由政府主导,充分发挥中介平台作用,持续推进科技入楚。

紧紧围绕绿色硅、绿色钛、绿色钒钛钢铁、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绿色能源等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通过洽谈对接、推介、考察,签订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合作协议,引进一批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合作共建一批创新创业平台,转化一批高新技术成果,把科技入楚持续向深度广度拓展和延伸,进一步向省内外宣传推介我州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增强楚雄的吸引力、影响力。

第二节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加快融入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紧扣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国家发展战略,结合楚雄州重点产业发展,吸引创新要素、生产要素到楚雄州集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积极参与国内分工和国际合作。探索建立产业分工合作发展机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区域的经济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区域产业链上下游协调联动发展。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技术研发、技术输出、科技交流、科技人员培训等双边或多边合作。以楚雄国家高新区为龙头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开展区域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与技术联合攻关,积极推荐选派国际科技特派员赴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技术服务,促进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

专栏10:科技入楚

国内科技合作:2025年,开展科技入楚对接会50场,推介科技需求项目1000项,签约项目500项,签约投资1500亿元以上,实现“人才、技术、资本、成果、平台”五个落地。

国际科技合作:积极与发达国家、地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选派一批国际科技特派员,力争在创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联合实验室上实现零的突破。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规划和政策的综合协调,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抓、人大和政协监督、部门各司其职、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规划实施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各项工作,形成共同推进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第二节  压实部门责任

 

全面梳理职责,建立健全推动规划落实的责任体系和推进机制,层层压实责任,狠抓规划落实。州、市县级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规划落实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及时研判形势,加强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真正把规划落实工作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第三节  加大资金支持

 

加大财政资金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建立财政投入稳步增长机制,积极向上争取中央及云南省对楚雄州创新创业资金支持;探索设立楚雄州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克服单纯通过市场配置创业投资资本的市场失灵问题,切实改善创新创业企业投融资环境,增加创业投资资本的供给;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投入的多元化方式路径,引导、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各类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为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支持,提高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的信贷覆盖率。

 

第四节  加强监测评估

 

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健全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对规划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做好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并适时向社会公布执行进展情况,根据社会环境和需求的新变化,适时对规划作出调整,并自觉接受州人大、政协和法律监督。

 

第五节  加强舆论宣传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新媒体等的信息传递功能,加强创新创业优秀经验和典型做法的推广应用,及时报道一批创新创业先进事迹,树立一批创新创业先进典型,支持创新平台集中展示创新创业成就,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解读:解读《楚雄州“十四五”创新创业高地建设规划》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