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专家为普洱市宁洱县辣椒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缪超 摄
辣椒亩产由1至2吨增长为2至5吨不等,黑猪产仔数量由一胎5头左右上升为一胎10头左右,设施化水产养殖系统搭配蔬菜种植提高土地与水资源的利用率……
记者近日走访云南省普洱市多地,由云南省科学技术厅、湖南农业大学和普洱市政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自2021年挂牌运行以来,正在为云南蔬菜、畜禽、水产、茶叶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注入一股科技力量。
图为普洱市思茅区的设施化养鱼装置。 缪超 摄
图为设施化养殖系统搭配蔬菜种植,实现渔业尾水生态化处理与可持续利用。 缪超 摄
图为普洱市澜沧县马开农牧有限公司养殖的黑猪。 受访者供图
田间更“火辣”
辣椒,喜温作物。进入冬季,中国各地露天种植的辣椒停产,但普洱市宁洱县的反季节辣椒刚刚进入采摘季,正源源不断发往湖南、重庆、四川等地,将及时填补各地漫长冬季留下的“鲜辣”空白。
宁洱县处在北回归线以南,得天独厚的热区气候全年无霜,适宜辣椒露天种植。宁洱县把边热区优质农产品开发协会会长白景波告诉记者,相比以前冬产季,这个产季辣椒产量预计提高2至3倍。“这得益于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为我们带来的新品种和新技术。”
长期以来,云南辣椒存在种质资源发掘利用不足、创新品种少、育种加工技术滞后等问题。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成立后,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领衔的团队在普洱市宁洱县、墨江县、景东县等地建设辣椒种植示范基地,开展云南主要辣椒种质资源发掘与优良品种选育研究,普及新技术。
记者在宁洱县把边种植示范基地看到,辣椒树平均高度达1.2米,最高达1.9米,火红的辣椒挂满枝头。白景波说,示范基地引进十多个辣椒新品种,其中兴蔬皱辣4号螺丝椒每季亩产量可达3800公斤、博辣15号线椒每季亩产可达3700公斤、博辣天玉2号朝天椒每季亩产可达3029公斤。
种上高产新品种辣椒,但当地农民不重视育苗环节,施肥更是凭感觉。湖南农业大学驻普洱市技术专家宋进宜一年来扎根在田间地头,不断向农民普及育种和施肥技术。
“辣椒种子先用60摄氏度温水烫10分钟杀灭病菌,再用常温水浸泡6至8小时,最后才能将种子放入穴盘用专用基质育苗。施肥要合理,前期高氮低磷钾,中期平衡,后期高氮高钾。”
如今,宁洱县把边种植示范基地18个辣椒品种喜获丰收,亩产由1至2吨增长为2至5吨不等。
水里更“欢腾”
在普洱市思茅区,普洱湛泉养殖公司的鱼塘边,去年搭建起数十个设施化养鱼装置,通过控制水温、PH值、溶氧量,该公司养殖的鱇浪白鱼,由鱼塘一亩地每年最高产量2吨,提升至设施化养鱼仅用三分之一亩地产2吨。
普洱湛泉养殖公司负责人王燕伟告诉记者,2000年政府禁止在澜沧江养鱼,他们转头上岸寻找空地挖掘鱼塘,产量一直上不去。在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专家指导下,他们建设设施化养鱼装置,“设施化养鱼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对水的需求量减少,常见的出血病、肠炎等鱼类病症也好防治。”
云南多为山地,水资源缺乏,因此渔业发展空间受限。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水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肖调义带领团队多次赴普洱市思茅区、澜沧县、镇沅县等地,开展鱇浪白鱼、金线鲃、斑点叉尾鮰、后背鲈鲤鱼等云南名优土著鱼类陆基系统驯养技术研究,并优化了设施化养殖模式。
陆基养殖尾水生态化处理技术也是他们的研究重点。在肖调义教授团队的指导下,普洱市思茅区渔乐农业有限公司建设的设施化养殖系统,搭配蔬菜种植,实现渔业尾水的生态化处理与可持续利用。
普洱市思茅区渔乐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刀大为介绍,陆基养鱼排除的尾水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多,“专家指导我们在旁边种植空心菜、茭白等能够大量吸收水里氨氮、亚硝酸盐的蔬菜。”
渔业尾水为蔬菜生长提供肥力后得到生态净化,再通过一套虹吸装置回到设施化养鱼装置中,形成一套可持续的循环水系统。此举极大提高了土地与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幅度降低了人工养殖成本,有效拓展了水产养殖的发展空间。
猪圈更“高产”
当前,云南生猪养殖产业存在育种基础薄弱、地方猪种质资源利用不足、地方猪营养需求研究不够、生猪企业育种工作的自主性不强等问题。
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院长唐圣果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畜牧学科带头人、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畜禽产业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印遇龙领衔的团队长期扎根于普洱市,正在结合云南地方猪种营养需求以及特色饲用资源高效利用开发和疫病防控,整体设计云南生猪产业提质增效工程。
同时,他们还结合地方养殖习性,针对畜禽养殖业品种选育与养殖瓶颈开展技术攻关,建立地方特色优势品系。
唐圣果称,在印遇龙团队的支持下,普洱市澜沧县马开农牧有限公司黑猪选育场的猪种极大改善了其肥肉率高、生长发育速率慢及产仔率低等问题。“黑猪由300多天出栏缩短到170天出栏,产仔数量由一胎5至6头上升为一胎10头左右,同时其原有的肉质风味好、抗病抗逆性强等优势也得到了保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