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象、品牌和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文明城市的创建,对于更好地改善城市环境,扩大城市的知名度,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对外吸引力、竞争力,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激发人们维护城市形象的热情,增强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禄丰县提升文明城市宜居水平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以距今1.8亿年的“禄丰恐龙”和距今800万年的“腊玛古猿”而蜚声海内外的禄丰县,地处滇中腹地,县城驻地金山镇,东距省会昆明97公里,西离州府楚雄85公里,交通便捷。2017年,全县国土总面积3536平方公里,辖3乡11镇、29个社区和136个行政村。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418904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142856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3007元和11010元。近年来,禄丰县紧紧围绕抓好创建文明城市这个“火车头”,以城市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升文明城市宜居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市环境不断改观,人民素质明显增强,城市品位显著提升。2010年至2017年,禄丰县连续3届荣获“云南省文明县城”荣誉称号。
(一)领导带头抓落实,健全机制促推进
禄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宜居水平的提升,抓住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这个契机,着力强化领导、责任、考核三大工作机制,保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效开展。将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做到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建立“县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文明委、住建、城管、教育、公安等20多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同时,将创建目标纳入有关单位的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加大考核力度,确保创建工作领导有力、调度有力、推进有力。
(二)强化教育抓载体,提升素质促发展
自2013年以来,禄丰县紧紧围绕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重点,以“修身律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在全县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活动。讲堂以《公民道德纲要》和具体道德模范的事例为主,按照“一处场所、一支队伍、一批读物、一组活动、一个规范”的“五个一”标准,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和形式,增强感染力。通过采取示范单位带头、文明单位牵头、全县上下广泛参与的举办形式,目前,从县级总堂到农村道德讲堂,均已建立起覆盖全县下上、各个领域的“道德讲堂”网络,至今已成功举办道德讲堂共220多场,参加人数达1万余人次。道德讲堂成为了群众易于参与、乐于参与道德建设的平台和载体,有力推动了崇德向善、好人好报价值导向的形成,全面提高了公民思想道德水准和社会文明程度。
(三)完善设施抓重点,提高品位促形象
禄丰县直面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现状,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四季“常绿”景观,在县城联络线入城广场至长田路段统一规范种植了蓝花楹、董棕共2700多棵,给进城道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投入资金250万元,从杨家庄社区至入城广场,共安装集恐龙元素为主要内容的太阳能路灯230盏,美化亮化了城市,同时也给市民出行增加了安全感和照明度。全县自2006年以来,先后启动了县城一、二期市政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县城“三化工程”建设。随着工程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完成,县城的良好形象和品位不断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四)整治环境抓难点,服务群众促成效
禄丰县围绕“做优县城、做特乡镇、做美农村”的目标,按城乡道路、两污治理、绿化亮化美化“一路两污三化”建设,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同时,在城市全面实施治乱、治脏、治污、治堵,改造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拆除违法违规建筑,增加绿化面积的“四治三改一拆一增”行动,让城乡环境逐渐美起来。县城区先后启动棚户区改造和城区道路、排水、河道治理、污水处理、地下管廊等20多个建设项目,并积极打造县城十里樱花、十里河湖、十里竹廊景观带,昔日“西河烟柳”风貌再现。随着工作的有序推进,一份喜人的成绩单也随之呈现:全县城区面积37.71平方公里,绿地率约33.44%,绿化覆盖率38.4%,森林覆盖率达到6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6平方米,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五)营造氛围抓主体,全民参与促带动
禄丰县积极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行动”,在全县城乡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和窗口单位确定了善行义举榜工作示范点8个,认真开展先进典型人物的评选、上榜、学习宣传工作。县广播电视台围绕近年来受表彰的道德模范(4名)、美德少年(1名)、最美家庭(5户)等先进典型进行深度专题宣传报道,让模范典型事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2017年为文明城市创建启动年,县财政安排了城市创建专项经费100万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一十百千”工程,在县城主干道龙源路制作灯杆公益广告宣传牌共54面,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街道。投资300余万元,将长达十余公里的入城公路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大道。县级各部门特别是文明先进单位均在各自办公区域和单位临街墙面等显眼位置,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独立字体宣传牌,全县上下逐步形成了“创建文明城市,共筑幸福美好家园”的全民参与创建格局。
二、禄丰县提升文明城市宜居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禄丰县在提升文明城市宜居水平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全省全州先进城市相比,不论是创建项目上、创建载体上,还是城市管理、市民教育上都还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差距和问题。
(一)市民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市民环境意识差,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乱贴乱画等现象较普遍。在一些公共场合,还存在吸烟、大声喧哗、谈吐不雅及举止随意、不遵守公共秩序、不考虑他人感受等不文明现象。乱穿马路、乱闯红灯、乱翻栏杆、乱停乱放、随意调头等违法违章现象还有一定程度的存在,黑出租、争道抢行、违章超车时有发生。
(二)城市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公共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弊病仍未根除,特别是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城乡 结合部等区域,还存在卫生死角、路面破损、城市“牛皮癣”等现象。在城市的居民小区、单位院落以及城区比较隐蔽的角落还存在卫生死角等。
(三)社区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部分社区居民仍把社区居委会当成一级行政组织,认为与自身利益、与家庭生活关系不大,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广大社区居民、在职党员干部以及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广泛地调动起来,没有真正形成共建工作局面。同时,由于机构、人员、经费保障等问题,社区服务的项目、档次、数量明显不能满足群众实际需要,部分社区缺乏文化活动场所、服务网点、安全保障等设施。
(四)城市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城市管理立法滞后,导致执法主体不明确,处罚依据不足,出现了许多执法空缺。城市综合执法体系尚待完善,城市管理、交通管理、食品卫生管理等依然存在职能权限交叉,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许多管理上的“空挡”,导致一些区域、条块等结合部位仍然处在“盲区”。部分环卫工人、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不强,与社会发展形势对文明城市高标准、严要求不相适应。
(五)经济发展瓶颈有待进一步突破
提升文明城市宜居水平工作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多方面内容,需要以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前提,来保障创建工作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持续供给。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禄丰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创建工作也将面临诸多挑战。
三、禄丰县深化提升文明城市宜居水平的几点思考
如何深化提升文明城市宜居水平,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也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走向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当前,禄丰县作为一个尚在发展阶段的县级市,要向全省乃至全国文明城市进军,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群策群力,共识共动,务实创新,强化实效,促进全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轨道。
(一)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创建文明城市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应景之作,是一个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城市水平,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过程,是阶段性目标和长期性目标的统一,是涉及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树立正确的创文观,进一步增强抓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不动摇,强化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县文明委组织协调、各级党政部门各负其责、人大政协视察指导、群团组织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引导推进、城乡联动共建、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创建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化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包街管理制度,强化检查、督办,及时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坚持把创建文明城市与创建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平安城市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制度、政绩公示制度、综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政绩评定、工作奖惩挂钩。建立健全部门、县乡(镇)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协调配合机制,整合优势资源,强化沟通协调,形成创建工作的合力。
(二)强化道德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程度
继续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贯穿到文明城市创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成为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认可的价值追求。充分利用“道德讲堂”这个载体,以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衣着文明、饮食文明、居住文明、行为文明、娱乐文明为主要内容,以“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等为主要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宣读活动。活动中,坚持“五个一”流程,即:唱一首道德歌曲,看一部道德建设先进人物的事迹短片或观看道德讲座光碟,诵一段中华经典语录,讲一个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体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典型事例或故事,作一番身边好人好事的评议等,营造讲道德、讲科学、讲卫生、讲健康、讲文明的社会氛围,引导市民养成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有效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大型宣传牌、宣传手册等,广泛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交流创建经验和成果,开设市民投诉、曝光、处理和督办专栏,开设创建文明城市论坛,集中全体市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创建工作。创新宣传形式,利用电子显示屏、公交车站橱窗、横幅、拱门、在建小区围墙彩绘、出租车、公交车的车身喷绘、优秀公益广告和漫画作品巡展等方式开展广泛宣传,力争家喻户晓。开展文明社区(小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景区等系列创建活动,推动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纵深开展,使文明、卫生、整洁、有序的行为规范成为人人自觉遵守的理念。
(三)突出整治重点,打造城市良好形象
规范市场管理,解决市场使用率不高,小商小贩临街就市的问题。规范指定区域经营秩序,对不影响市容环境的小街小巷,划定红线,设置告示牌,实行规范经营。规范公共信息栏设置与管理,在小街小巷人流集中处设置公共信息栏,方便市民发布信息,有效杜绝乱贴乱画现象。规范门楣店招、遮阳(雨)棚设置和广告设置,户外广告必须经批准后设置,主次街道禁止设置横幅、条幅,彩虹门严格控制审批。规范洗车场设置,对城区现有洗车场实行“先清理、后规范、再审批”。规范城区主要道路的交通管理,建设信号灯、交通标志线,加大对违规车辆和行人的处罚力度。规范城区环境整治,重点围绕垃圾处理、车辆维修、饮食卫生、餐饮业排污、流浪乞讨等问题进行整治,让“清洁禄丰,美化家园”活动市民欢迎,社会认可,政府满意。
(四)加大社区建设力度,探索资源共享机制
将社区建设专项经费投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提高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标准,并严格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取消不必要的检查和评比活动,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从措施上明确贯彻办法,真正实现社区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创建工作的领导,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社区图书室、社区文体活动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阵地、宣传栏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文明城市创建基础工作,扩大创建工作的覆盖面。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宣传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参与自治的热情,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探索并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和社区资源共享机制,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组织、协调驻区单位和居民采用综合利用、资源共享的办法实施社区服务,逐步建立社区服务体系。
(五)健全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树立现代化的城市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运用疏堵结合、管理与教育、处罚并重的方式,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由突击型到长效型、由粗放型到精细型”的历史转变。运用综合手段来管理,在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真正实现标本兼治;逐步推进城市管理由主干道向小街小巷延伸、由公共地域向居民小区、单位庭院延伸、由城区向城郊结合部延伸、由重点时段管理向全天候管理延伸、由市容管理向综合管理延伸。坚持“管理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的目标取向,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高新技术,使传统的市政、环卫、园林等的作业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运用遥感、宽带网、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把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理顺现行城管执法体制,坚定推进最严城管常态化,建立健全针对城市管理、市容环境、秩序管控、渣土扬尘治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保护和建设等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加强城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监督能力,进一步探讨城管工作考评机制,深入细化考评标准,并有效进行跟踪、督办,促进城市建设与管理上档次、上水平。
(六)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为提升文明城市宜居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也是提升文明城市宜居水平的根本保证。2003年以来,禄丰县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47个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试点县之一、重点建设的30个工业园区之一、10个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试点县之一,被国家烟草专卖局列为现代烟草农业整县推进试点县。2017年,禄丰县入围“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200强”,禄丰县工业园区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些都是保持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优势和潜力。要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不动摇,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冶金制造、能源化工、现代烟草、建筑建材、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和城市执法体制,持续改善投资软硬环境,促进更多企业投资。落实与完善扶持政策,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激励全民创新、全民创业,稳定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提升禄丰县文明城市宜居水平提供切实保障。